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1982年成立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与原生命科学系合并成立生命与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2017年7月成立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工作,牢固树立“立足高原,服务民族地区”的宗旨,以培养地理学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和高原地理科学研究创新人才为己任,以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团结拼搏,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地理学专业人才。目前,已形成“本、硕、博、博士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各项发展蒸蒸日上。
教师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现有在校本科生719名、研究生247名,在校教职工55名。学院获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引进、培养各类高端人才40人次,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4名,青海省优秀专家1名,青海省骨干教师1名;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26人次,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5人次。遴选校内研究生导师35名,聘请校外研究生导师33名;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柔性引进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专家8名,全院师资融合发展,蓄力破解学院教学、学科、科研创新的难题。
学科内涵建设更上一层楼。2002年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地理科学(师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4个本科教育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专业9个研究方向。打造一流课程步伐加快,《地理中国--青藏高原》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推进其慕课3.0版本建设,其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协作建设《地貌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地质学》线上一流课程、《土壤地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世界地理》《土壤地理学》《地貌学》《青藏高原地理》等名师“金课”,不断提升课程内涵建设质量。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凝聚校内外师资资源优势,着力推进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优势互补,促进与青海省地理信息测绘局共建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青海省国土局地矿测绘院共建青藏高原地理信息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发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院实验室教学实践效能,筑牢学生专业根基;优化组合师资力量,获批高原地理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共建区域地理学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科研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五年来,依托地域优势,聚焦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全球变化与高原防灾减灾、高原人地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高原资源环境遥感等研究领域,产出丰硕科研成果,特别是著名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城市减灾、高原缺氧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点项目41项,合同经费达3800多万元,获批纵、横向项目经费达6760多万元;30余名教师参与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重大项目研究,出版专著13部,获批专利29项,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2项;与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高原地理四方阵”协作组;成功举办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等11个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在SCI、EI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95篇,国家相关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1篇。
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凸显团队优势。学院积极参与青海省科技重大专项“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青海省科技重点专项“青海木里矿区治理动态监测评估技术研究”, 热忱服务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地2016--2021年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积极参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防治,特别是自然灾害研究团队第一时间深入青海草原火灾、玛多地震、门源地震、大通山洪灾害现场,撰写了十余份重要咨询报告并提供政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和青海省主要领导批示,并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用。
实践育人成效不断显现。全院坚持“两个确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夯实“四个主体责任”,依托校内校外两个实践育人渠道,强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五年来,与甘肃治沙研究所民勤荒漠草地国家级野外定位观测站等诸多单位共建13个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学生科技创新立项93项;创新发展型实习模式,持续推进与青海省地质测绘地理信息院等8家科研与培训机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与访企拓岗活动;成立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捐资的“江源优秀学子”奖励基金,选树江源优秀学子、先锋学子标杆;充分发挥“江源地理社”“青园俱乐部”等精品社团“四自”教育作用,持续推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和卓越教师项目建设,激励学生参与校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2个科技志愿服务小分队入选团中央2018年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志愿服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其中一个小分队荣获全省优秀团队和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获“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1项,江源地理社“节水”项目获生态环境部全国小额资助项目三等奖;2022年1月,有学生在SCI刊物《Remote Sensing》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科技创新实践氛围日渐浓郁。
目前,学院师生凝心聚力,聚焦青海“三个最大”“四个高地”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2月28日)